好文分享 / Article

因緣法則藏如來

作者:李師姐

列印

 

修道院課程結束之後,蔡老師很慎重地要求師兄姐們、大家都要寫心得報告,也就是這兩天所上蔡老師授課教導的「八識論」作為我們研討結論心得報告的重點與主軸。

 

回顧,小時候生長的環境是在花蓮光復鄉的一個窮鄉僻壤的村莊,它是個綠意盎然青青草原,處處充滿著生機景象環境中長大的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生活,照常理說:個性應該是很開朗,但是從小我卻是常獨處於自己領域裡。記得才七歲時候,竟然面對著鏡中指著鏡子問:我是誰?我到底是從哪來?常生起那種種的異相、疑情?

 

到了成年結婚生子,第一個階段性人生的開始,當時接觸到慈濟功德會,深入所謂行菩薩道,受證委員經過兩年之後,漫長十二年光陰,一頭栽進深入尖石鄉原住民部落,翻山越嶺,居家關懷偏僻角落病苦的眾生。但是在八識田中,仍然不斷地騎驢找馬,一直尋覓著心中壓抑已久,對人生總總的疑惑?卻又浮現出這個景象「我是誰」?經過十六因緣際會,接觸到佛教正覺講堂,修學八識心王《唯識學》才逐漸了解!原來大器世間萬法的根源即是「阿賴耶識~如來藏法」!

 

蔡老師很用心地引導大家,這兩天講解「阿賴耶識~如來藏」課程中,極力地要求師兄師姐們如實把這兩天所授課程研討「八識論」理解度及覺受,每個人都必須寫心得報告,作為下半年上課時繼續研討的結論。

 

談到原生家庭背景,其實每個人原生家庭,應該追溯到出生的源頭來著手。個人原生即是這個最初衷的本源~如來藏!各個所出生自身的「八個識」,因此佛陀才會教導眾生如實了知:「一切眾生佛性平等」,佛陀才會宣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義理。回到十二因緣法:「齊識而還,不能過彼」從每個人累世因果律細說從前。個人所造作善惡的業識種子,都是植存入自身如來藏中~藏如來。

 

常言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業隨身,萬物皆空。」這乃是天地之間的自然法則;但是一般世間人無法深解密意~經中的真實義理。因為眾生未具足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所以無法了知:過去世所造作種種諸善、惡業與因果律法則,它執存在如來藏中,也有許多人質疑著:因果律法是否存虛構性的傳說?

 

因此,若有人在這一世裡,處處遇到諸多煩惱與障礙,在三世因果經中,記載:「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問後世事,今生做者是,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語莫非輕。」由此可見,各個身中的「阿賴耶識」祂是如實地植入每個人所造作善惡種子,每個人~阿賴耶識都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因果絲毫不爽,這就是「如來藏」浩瀚如海大功德海所具備著真實性啊!祖師大德有一首偈子:把眾生身上八個識譬喻成:「八個兄弟一個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在外作買賣、一個在家把帳開」。以下是個人細述:(八個兄弟一個胎)對於八個識的分析解讀如下:

 

第七識的譬喻:(一個伶俐)即是「意根~末那識」的屬性!累世造作的習氣性障堆積如須彌山,即如裝酒的陶甕,既使把酒掏空了,陶甕清洗乾淨了,但是陶甕依然是根深蒂固殘留著酒氣味,亦無法剔除掉!所以當境界現前,第一個即是這個「伶俐」處處作主「意根」,累劫習氣種子現前,當下心得決定「執著性」,由意識心(第六識)即現前執行,「前五識」來造作:身、口、意、行,成立了因緣果報的沿生。每個人在修行過程,對峙意根處處作主的習性,這才是最難修的關卡。

 

在第八識的譬喻:(一個呆)所指的是自身中「阿賴耶識~如來藏」。祂無形、無色,既不做主,既又無覺、無知,但祂是金剛永不毀壞身。前七識所造作種種善惡的業識種子,祂即能如實地植入在如來藏中,作為眾生總執行隨波逐流的業果報,所以讓眾生不斷地輪迴在生死之中。

 

再從前五識譬喻:(五個在外作買賣)即是指:眼、耳、鼻、舌、身,隨時隨地都在攀緣外境界色法,也是身口意行所造作因果報的現前。

 

又從第六識的譬喻:(一個在家把帳開)也就是指我們「心意識~第六識」它隨時能夠了別:內色、外色一切的法塵境界。

 

但是人在往生時,是先從眼、耳、鼻、舌、身的毀壞,最後「意識心」才會逐漸地消失轉為「中陰身」。唯一能夠獨存不生滅就是第七識(意根~末那識)以及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祂們是難兄、難弟、如影隨形、不離、不棄,隨著業力牽引(入胎識),方才繼續沉淪於生死大海,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兩個難兄、難弟即是隨著業力因緣果報,繼續受生下一世的色身與六識心。所以最後總結論:每個人原生家庭背景,源於自身「阿賴耶識~如來藏」,此乃是萬法根源的所在。

下一篇:「取」與「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