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 / Article

淺談腦癌

作者:整理/李伯賢 校閱/盧郁仁 醫師

列印
腦癌意象圖

前言
當大腦中的正常細胞變成異常細胞並失去控制時,就會發生腦癌,隨著腦癌的增長,它可以擴散到大腦的正常部分,也可能導致大腦腫脹,這些可能會導致症狀發生。腦癌有不同類型,有些類型生長非常緩慢,有些則增長快速。

依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104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初次診斷原發為腦癌患者共計734人,當年死因為腦癌患者共計552人。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9位、女性為第18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3位、女性為第11位,可見腦癌發生率不高,但死亡率卻名列前茅。

成因
長腦瘤可能跟基因突變或基因損傷有關,而基因突變可能來自遺傳或環境因素,包括輻射線、電磁波、含氮硫化物的染料、殺蟲劑、有機溶劑、某些病毒等。但很多病人其實找不到明確的致病原因。腦癌可分為兩種:

1.原發性惡性腦瘤
從腦部細胞長出來的腫瘤,較常見的是膠質細胞瘤,腫瘤以浸潤的方式生長與正常神經交纏。百分之20是15歲以下兒童。

2.原發性良性腦瘤
從腦部周圍環境的組織生長出來,症狀以壓迫大腦來表現,與正常大腦有明顯界線,如腦膜瘤,聽神經瘤等等。

3.轉移性腫瘤
常見由肺癌或乳癌轉移過來,其發生率約為原發性腦瘤的十倍。

症狀
腦癌的症狀跟其他腦部疾病相似,所以需要近一步的檢查才能知道原因,因為腦癌是位於控制身體的腦部,所以症狀有很多,首要症狀包括癲癇發作、不明原因的頭痛、平衡與行走困難。其餘可能的症狀為: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模糊或複視(看到雙重影像)、聽力喪失,手部或腿部慢慢地喪失知覺和行動力、口語表達出現問題、人格或行為改變。腦瘤的症狀通常不是突發性的,所以很難讓人察覺,所以身體一旦有以上的症狀,趕快去有神經外科的醫院檢查較為妥當。

診斷
1.神經學檢查
檢查平衡、肌力、協調、反射、視力、聽力,預測腦內受損的部位。

2.影像學檢查
最常用來評估腦瘤的影像檢查為磁振攝影(MRI),其餘包括電腦斷層(CT scan)和正子攝影(PET),如果懷疑腫瘤是來自其它的器官,那會對該器官進行影像攝影檢查。

3.切片檢查
雖然影像檢查的進步,但絕大多數的情況都需要做切片檢查以確定病理診斷,目前切片檢查包括了「立體定位切片檢查」以及「開顱切片檢查」。開顱手術可以減小腫瘤體積,改善病人症狀,但是腦瘤位置經評估是無法開刀切除時,立體定位切片手術有助於後續治療。神經外科醫師通常將病人的年齡及體能狀況評分(Karnofsky score或ECOG)列入考量,選擇對病人最好的方式切片。

治療
腫瘤之治療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腫瘤之細胞型態、分化、位置、侵犯範圍及病灶大小、病人年紀、身體狀況,腦瘤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有三種:
1.手術治療
在手術過程中,醫生會盡可能地去除腫瘤,可以切除多少病灶取決於腫瘤在大腦中的位置。通常,腦癌不能單以手術治癒,必須配合之後的化學及放射治療,但是盡可能地切除腫瘤可以大大提高腦癌的長期控制,減輕症狀,延長壽命。手術的風險在於切除大腦內部與腦瘤浸潤在一起的功能性部位導致人體功能會受到損傷。傳統的腦瘤手術猶如在黑夜開車沒有車燈一般,只能依賴神經外科醫師對於腦部解剖學的理解及經驗。現代神經外科使用術中導航,腦瘤螢光標定,術中磁振造影,清醒手術等方式提高腫瘤切除,減少功能性區域的傷害,增加治癒的機會。

2.放射治療
針對手術無法切除之腫瘤或術後殘餘之癌細胞,最常是採用體外放射治療;某些特定腫瘤可以「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的方式,放射線由不同方向角度照射腫瘤,病灶處因為交集得到最大量的照射劑量,而旁邊的正常組織則減少照射量,減少放射性長期帶來的副作用;立體定位近接治療,則使用同位素植入腫瘤內治療。對於第三級及第四級膠質瘤,手術後的放射治療是必須的。

3.藥物治療
針對腫瘤類型不同,以殺死癌細胞或阻止其生長的藥物,包括全身化學治療,例如口服腦癌化療藥物帝盟多;局部化學治療,例如在腫瘤切除後的空間置放格立得植入劑;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在放療過程中或放療後接受這些藥物,以防止癌症的生長擴散或復發。

4.可攜式治療電場
Novocure製造的可攜式治療電場系統NovoTTF-100A在近幾年治療原發或復發的膠質瘤病人表現突出,獲得美國FDA核准。這套系統基本上是透過一組貼在頭皮上的絕緣電極製作出一種被稱之為腫瘤治療電場(Tumor Treatment Fields,TTF),影響腦瘤細胞分裂,減緩甚至消滅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的惡性細胞,同時不影響健康的腦細胞。而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使用NovoTTF治療的患者與化療的患者相比,雖然感到頭痛、痙攣的比例較高,另一方面卻比較不會有噁心、貧血、疲勞和感染等化療藥副作用。

此外,症狀的治療也影響腦癌病人的生活品質及預後,例如,服用藥物來控制癲癇的發作。而細胞素基因療法與免疫療法等,是熱門且具前瞻性的治療方式。

追蹤與照護
治療期間針對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引起之副作用,需密切配合醫護人員照護。腦癌病患經治療後需要定期檢查,以確定沒有復發或是在腦內其他處再生。

病患在治療後三個月內,至少每月門診追蹤一次,醫師會安排必要之影像或相關檢查,以瞭解治療的效果。亦需開始接受積極的復健治療,協助病患充分發揮留存的身體功能,降低機能障礙,以適應其生活及工作,減輕對家庭及社會之負擔。復健是腦癌預後重要關鍵,經過長期且完善的復健其預後將越好;在治療三個月後,視腦瘤的種類及病患治療後症狀,醫師會約回診定期追蹤,最少需有五年追蹤期。

下一篇:淺談鼻咽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