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 / Article

練功後還會罹癌嗎?

作者:蔡良安老師

列印
一個坐在堤岸邊遠照海面男人的圖片

練功主要的目的是將身體的循環系統及免疫系統提升,讓身體產生自體免疫來防止細胞癌化,同時身體也會啟動諸多防止癌化的基因,所以得到癌症機會會降低很多。練功是否永遠不會得癌症?答案是「會」,但是比率會降低。

最近在馬來西亞針對200位癌症患者(0期到末期)進行追蹤,有70%的癌友經過八個月到一年的時間練功及配合飲食,目前身體已經康復,癌症指數正常。尤其0期到2期有高達98%以上的人康復,但是長期還是要維持運動生活規律,才能避免復發。

為何有人練功六年以上還會罹癌?

在個人經驗中是有發現這樣的情形,但是少數個案,以今天台灣每年有10萬以上人罹癌的比例來看,我們在返老還童中所看到的案例是相對極為少數。返老還童所推行的癌症防治的方式,已經有9年以上的時間,得到極大的效果,也因此才能自然地傳播到全世界各地,但是返老還童修煉功法不是神功,百病不侵。

癌症潛伏期長達5到20年,以50歲以上的人來說,很多人身體其實都會有些良性腫瘤或者已經是0期到2期的腫瘤,這個時期身體會不會產生不舒服,通常隨著腫瘤的擴大,開始移轉的時候,身體才會有感覺,因此「癌症的防治」在台灣目前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然而,發生癌症的原因很多,尤其病毒性及細菌引起的癌症,目前醫學已經逐步證實,有關這方面說明如下:癌症有許多類型,因抽煙而罹癌者佔了癌症死亡中的22%,肥胖、飲食不佳、運動不足、飲酒則共佔了10%,其他可能造成癌症的因素還包括某些感染、暴露於游離輻射、以及環境汙染因子。在開發中國家約有20%的癌症是由於感染症(如B型肝炎、C型肝炎、以及人類乳突病毒等)造成。

致癌因子通常是透過改變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運作,通常許多這類遺傳物質的變化,是癌症產生所必要的。約5-10%的癌症是由於遺傳自雙親的基因異常。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質被稱為致癌物質,又以其造成基因損傷的方式可分為化學性致癌物與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觸放射性物質,或是一些環境因子,例如,香煙、輻射、酒精。還有一些「病毒」可將本身的基因插入細胞的基因裡,激活癌基因。但突變也會自然產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觸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產生。發生在生殖細胞的突變有可能傳至下一代。

大量研究證明,病毒與腫瘤的發生是有關的。病毒對動物的致癌性現已得到肯定,對人類的致癌作用,目前尚在進一步研究之中。儘管種種實驗證明病毒是可以致癌的,但直到現在還沒有從人體已癌變的細胞中找到病毒。 專家認為病毒致癌的機理是由DNA構成的DNA病毒的遺傳物質(DNA)能嵌入到人體正常細胞的DNA中(稱整合),或由RNA構成的RNA病毒在DNA反轉錄?的幫助下製造出含有它本身信息的DNA,並使這種DNA混入正常細胞的DNA中,從而導致正常細胞DNA結構的改變,引發癌症。

目前認為,EB病毒與鼻咽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M),多發性B細胞淋巴瘤及伯基特淋巴瘤有關;單純泡疹病毒與子宮頸癌有關;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與人舌癌、喉癌,特別是與子宮頸癌的發病有關;C型RNA病毒與白血病有關;B型RNA病毒與乳腺癌有關;B型肝炎病毒(HBV)、C型肝炎與肝癌有關;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與卡波西肉瘤有關等等。

有關肝炎相關資訊:

B型肝炎與C型肝炎的朋友,目前醫學上有治療這兩種肝炎的病毒,因此有病毒性肝炎的人要特別注意。

抗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英雄、疾管局(已改制疾管署)前局長,現為國衛院特聘研究員與南台科技大學講座教授蘇益仁,歷經三十年鍥而不捨地追蹤,終於破解這個困擾醫界長久的謎團,拼湊出B型肝炎導致肝癌的完整圖像。他發現,B肝導致肝癌的世紀之謎,答案就在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一段基因序列──表面抗原突變株(pre-S mutants)。pre-S作為危險前驅因子,一旦出現突變缺損,會累積在負責細胞內物質運輸的內質網,引起細胞壓力,並呈現毛玻璃肝細胞。

如今,蘇益仁教授和成功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黃溫雅教授合作,已經順利開發出pre-S檢測晶片,並技轉給普生成功上市。透過檢測晶片,只需不到1cc的血液,就可以得知B肝帶原者是否帶有pre-S突變。一旦驗出pre-S,蘇益仁教授建議患者應該提高回診頻率,並在醫師評估下調整治療策略,減少肝硬化、肝癌風險。

從過去的研究顯示,B肝帶原者罹患肝癌機率,最高可達常人的150倍,倘若B肝帶原者擁有pre-S突變,罹患肝癌的機率,將大增至250倍。更棘手的是,蘇益仁教授從最新研究中發現,過去認為B肝患者一旦e抗原呈陰性反應,e抗體轉陽性,B肝就已痊癒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其中仍有相當高的比例會演變成肝癌。

新藥研發現況

此刻,蘇益仁教授正著手從事pre-S基因突變相關的三款新藥開發,目前正在與中國醫藥大學、彰基、奇美醫院、成大計畫聯合進行臨床試驗。其中一款新藥利用天然材質,將「白藜蘆醇和薊草(silymarin)」混合,目前已經完成動物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在動物模式中可以抑制癌細胞高達90%,此外,脂質化(liposomal),薑黃素的功效也很顯著,皆將以臨床試驗來證實功效。

白藜蘆醇是葡萄表皮及紅酒中的一種多酚類化合物,可啟動長壽基因Sir2,亦有抑制癌細胞的功能。而薊草是長久以來著名的治療肝病藥物。由於是天然材質,因此預計將直接進入第二期的臨床試驗,若開發成功,將是全球第一款預防肝癌的藥物。

有關肺癌相關資訊:

吸煙會引發肺癌,但台灣女性肺癌患者卻有九成不吸煙,關於此一謎團,最近有了重要發現。最新研究指出,這類肺癌的成因,可能是會導致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引起,且其導致肺癌的機轉與跟子宮頸癌成因,相當類似。

中山醫學大學毒理學研究所所長李輝、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鄭雅文,與中國醫藥大學、台中與高雄榮總等醫院,最近聯手提出全球第一篇描述HPV病毒導致女性肺腺癌機轉的報告,發表在重要的「癌症研究期刊」(Cancer Re-search)。

李輝所長表示,吸煙與肺癌中的「鱗狀上皮細胞癌」關係最密切,女性肺癌多為「肺腺癌」,九成與吸煙無關。巧合的是,男性肺腺癌比例,近年來也異常增加,越來越多學者懷疑,可能與「HPV病毒」有關。

嘉義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曾志仁表示,自然界的HPV病毒已知有兩百多型,其中有三十五型為引發子宮頸癌的高危險型,台灣常見的致癌病毒有四型,其中又以HPV16與HPV18兩型最惡性。

根據中山醫大團隊過去完成的病例對照研究顯示,罹患肺癌者血液中帶HPV16或HPV18的比率高達55%,未罹肺癌者則只有11%,研究推估,血中有病毒者,罹患肺癌風險近40倍。

為確認因果關係,研究團隊取得肺腺癌病人的胸水(俗稱的肺積水),在體外成功培養出活的肺癌細胞株,研究後發現,HPV16型病毒所釋放的致癌蛋白E6,會使人體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抑癌基因P53」失去功能。透過RNAi(核糖核酸干擾)技術,移除E6病毒蛋白後,抑癌基因P53又能重新啟動,發揮其抑制癌細胞的功能。

肺癌是台灣癌症死亡率第一位,最新統計顯示,發生人數已追過肝癌,成國人發生率第二名的癌症。肺癌中的鱗狀細胞癌有「孤兒肺癌」之稱,但一項台灣參與的跨國臨床試驗顯示,標靶藥物afatinib可用於鱗狀細胞肺癌第二線治療。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發表晚期鱗狀細胞肺癌臨床試驗,參與年會的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科主任蔡俊明指出,國內鱗狀細胞癌發生率占所有肺癌百分之廿,發生率略低於他國,但治療難度高。

跨國臨床試驗顯示,治療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鱗狀細胞肺癌病患,以標靶藥物afatinib(商品名為妥復克)與另兩種標靶藥物艾瑞莎、得舒緩比較,發現妥復克在晚期肺癌治療效果佳,相較得舒緩,平均降低死亡風險百分之十九、超過三成存活超過一年;至於與艾瑞莎相比,存活期延長,相關研究進行中。

鱗狀細胞癌:
(Squamous-cell carcinoma,SCC,SqCC)


是一種上皮鱗狀細胞產生的病變,癌症幹細胞失控不停地複製。發生在氣管部位則屬於肺癌的一種,多見於男性,和吸煙有密切相關性。

標靶藥物:

專一性作用在腫瘤細胞生長相關的部位,因此對於正常細胞的影響較小,較不會如傳統化療法產生掉髮、血球抑制等副作用。「標靶」部位包括腫瘤生長因子受體、基因,訊息傳遞路徑,腫瘤血管新生因子等。

預防肺癌:

遠離肺癌危險因子,戒煙及拒吸二手煙、空氣品質不佳時戴上口罩外出、在有空汙及放射線之特殊工作場所須自我保護。

「PD-L1免疫療法」:

目前已針對PD-L1研發單株抗體藥物能夠藉由阻斷PD-L1與免疫細胞結合(主要是細胞毒性T細胞),讓免疫細胞能夠再度活化起來,藉由免疫功能本身來消滅癌細胞。臨床第三期試驗也證實接受抗PD-L1免疫療法,平均20%肺癌病患即使已經接受過多種藥物治療失敗後,腫瘤仍能持續縮小。更特別的是,一旦腫瘤獲得控制就不易再惡化。

鱗狀細胞肺癌者生機:

這是與過去傳統化療,甚至標靶治療所未見的獨特表現。2015年FDA已通過nivolumab及pembrolizumab做為非小細胞肺癌病患接受過第一線標準化學治療,疾病惡化後的第二線選擇藥物。

近年標靶藥物在肺腺癌有顯著的發展與療效,但鱗狀細胞肺癌的治療卻毫無進展。抗PD-L1免疫治療不管是腺癌或是鱗狀細胞肺癌皆有同樣的療效,也為鱗狀細胞肺癌病患帶來一線生機。

肺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放射治療與藥物治療。但是75%肺癌病患於診斷時皆已發生局部或遠處轉移,這些病患無法以手術方式治療根除病灶,僅能接受藥物治療以控制病情惡化,改善症狀進而延長生命。

有關胃癌:幽門螺旋桿菌勿忽視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寄居於胃部和十二指腸,可致慢性胃炎,令胃黏膜萎縮,最終有機會演變成胃癌。目前種種的研究,似乎指出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尤其是腸道型胃癌的形成有所關聯,由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到形成萎縮性胃炎及腸上皮化生,再轉化為胃癌,恐要有幾十年的時間,因此若非自幼即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恐也難以致癌。

幽門螺旋桿菌仍於1994年被國際癌症研究會(IARC)列為第一類致癌物,我們不可掉以輕心。

個人在高中時期就已經得到胃潰瘍,同時經常感冒,也引起長期過敏性鼻塞,10年前因為誤診造成膽囊被切除,因此經常腹瀉,醫生說,引發胃腸癌的機會很高,因此個人也特別進行檢查,發現胃有幽門桿菌,因此也積極的治療。有關腸道保健,每天早上空腹一包有益菌及褐藻,這樣的方式,已經持續很幾年,加上積極的練功,身體才慢慢穩定下來。

有胃痛及胃潰瘍或早上起床胃會有不舒服症狀,建議去醫院檢查幽門螺旋桿菌,目前醫學上有療程可以有效控制幽門螺旋桿菌。

對癌症的防禦要有正確的認知,同時有關病毒及細菌引起的癌症,更要配合醫生的治療及平日保健的防禦,尤其家族有移轉基因的癌症朋友,更要積極的保健才是。

趁空氣好的時候要多多運動、練功流汗及喝水,讓身體保持一個乾淨的生態環境,同時配合正確的飲食觀念,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的平安健康。

下一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