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 / Article

靈魂是需要鍛鍊的

作者:王師兄

列印
玻璃後模糊德男人照片

在12月天的北投小坪頂上,頂著寒風、細雨和冬陽,接受一連三天「覺醒班」的心靈震撼教育,有刺激有壓力有感動,真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體驗。

受訓回來後,先讓自己的思緒沉澱下來,再嘗試寫下這一篇真實的心路歷程。

蔡老師說:「靈魂是需要鍛鍊的。」這不但是一句值得深思和咀嚼的話,也是「覺醒班」的重點與核心所在。因為覺醒「既然是一個快速淨化心靈,磁銷此生負面思想最快的法門。」那就需要接受一次又一次的鍛鍊,以期能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開悟。

鍛鍊靈魂的目的

鍛鍊靈魂的目的為何?人為什麼需要鍛鍊靈魂?如果不鍛鍊靈魂,又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扼言之,《地藏經》裡說道:「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未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惡為善,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這段話,基本上即已說明了人的靈魂是以性識為表徵,在善惡因果的循環之中,往往容易跟隨著「緣境」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當「緣境」的變化越大,靈魂越難持守,終不免因循苟且,隨波逐流,任性而為了。

可見,鍛鍊靈魂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從一生的苦難、喜樂、生死的生命軌道中,度盡劫波,得到「正知正見」。

欲臻於此,首須謙卑的向「上師」學習,學習祂的法門。「上師」包括「由外方便示正見-外上師」、「於內指示內明體-內上師」及「指示心體如實體-真實上師」。其中尤以「指示心體如實體-真實上師」,最能讓人真實體驗到鍛鍊靈魂、內修自觀、親身證道,以至靈性乍現的奧妙。

透過智的直覺放下

然而,在探討鍛鍊靈魂的同時,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即「智的直覺」能否歸諸於人?或僅能歸諸於上帝?

其實無論是儒家的「良知」或是道家的「玄智」,乃至佛家的「般若」,都是主張直覺的創造性是無限的,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惟西哲康德(ImmanuelKant)則認為:「如果那『在主體中是雜多』的一切東西皆是因著『自我之活動』而被給與,則內部的直覺必應是智的直覺」。

這是說,智的直覺可以創造其對象。不過這是在其自己的對象,而不是作為外在現象的對象。因此,智的直覺與感觸直覺迥然不同。後者並不能達致物自身,因而是有限的。

由於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康德只把「智的直覺」歸於上帝。與此相反,中國哲學家則多主張「智的直覺」對人而言,也是可能的。

基於此,鍛鍊靈魂的目的乃是藉由向上師學習,學習其思想內涵、汲取其精神奧蘊,再透過「智的直覺」,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以達致「無上正等正覺」的佛(神聖體)的境界。

為什麼要鍛鍊靈魂?

其次,人為什麼需要鍛鍊靈魂?因為人若不肯鍛鍊靈魂,澄明靈性,將因自性迷惑而注定要陷溺於「八苦」之中,「輪轉五道,暫無休息」,終至無法自拔。這「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而人生中的「八苦」,也適足以反映了「苦」是與生俱來的,既不會輕易離開我們的軀體,也不會主動超脫我們的意識,故動靜行止間皆難除其糾葛。故常人每遇困阨,便不免心生怨嘆:「我真命苦啊!」

此外,凡人皆有知情意,蓋求知、表情、達意乃是人與人的互動所不可或缺者。惟生有涯知無涯,求知過程總不免有困惑和疑難;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表情亦不免有錯落和挫折;道心惟微、默契道妙,達意更是難得盡如人意。

故鍛鍊靈魂不但可以在知情意三者間找到衡平與中道,而且可以從苦難中體驗生命的真實情境,進而真正明白生命的真相。

鍛鍊靈魂 擺脫無明

換言之,如果我們不肯鍛鍊靈魂,或不懂得「身不是我」的道理,便會一直處於「無明」的狀態,既放不下執著,也放不下一切見惑,如身見、邊見、成見、邪見,更遑論藉靈性的參悟,而成就正覺了。

例如,鄭老師在課堂上要求我們撰寫心得報告-「生命的重建」,分從家庭、人際關係、工作、金錢、健康與成長等六點論述,其實就是要我們學習從靈魂走出、用靈性參悟,未來應如何以嶄新的面貌,溫暖的心,去面對自己、面對家人、面對社會,重新做人,成就圓滿。誠可謂用心良苦、寓意深遠。

尤其,「覺醒班」課程將靜態的講授與動態的體驗融合為一,是相當不錯的規劃和安排,可說是修習了一門「實踐的智慧學」,培養了我們「自性正覺」的態度,並以親身體驗如何試煉靈魂、心現識變、轉識成智、覺行圓滿的證道過程。其經驗是可貴的、獨覺是難得的、法運是無界的。

《中庸》有云:「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若從儒家傳統思想的修道觀而言,其性其道其教的基本義理與「覺醒班」所傳之法,也多是若合符節、相互契合的。

認識本我 臻於超我

因此,經過這三天的洗禮,可以讓每一位有志於未來擔任教練工作者,由認識自我、本我,以臻於超我之境地,實與協會成立的宗旨與使命,相繫相應,互為表裡。

最後,由衷感謝蔡老師和鄭老師的辛勤教導,無私無我的奉獻,對於一個曾經執教鞭逾40年的人來說,對於兩位的教學精神和認真態度,深感敬佩。

「學海無涯勤是岸,青雲有路志為梯」,未來將秉持一顆服務心、利他心,貢獻所學、善盡棉薄,以不負兩位老師的期許和殷望。

下一篇:寬恕淨化靈魂